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这句俗语流传已久,蕴含着老祖宗对季节变化和养生的深刻洞察。今天,就让我们深入探讨“春捂”——这一简单又实用的春季养生法,它背后的科学道理其实大有乾坤。
为啥春天要捂着?
在寒冷的冬季,为了减少热量散失,我们的皮肤血管会收缩,血液循环也会变慢。而到了春天,身体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温度变化。如果过早脱掉厚衣服,一旦遇到冷空气,身体来不及反应,寒邪便会趁虚而入。
寒邪通过皮肤毛孔、口鼻进入体内,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就会减弱,感冒、流感、支气管炎等疾病便容易找上门来。此外,寒邪还会影响关节的气血运行,对于有关节炎的人来说,症状可能会加重。
具体要捂哪些地方?怎么捂?
✿头部
中医有云: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意味着人体的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失。在早春寒冷时,头部保暖尤为重要。出门时戴上帽子,尤其是老人、小孩以及体质较弱的人,更应如此。清晨或傍晚外出散步时,如果感觉头部发凉,一定要及时戴上帽子,否则很容易引发头痛、头晕。
✿颈部
颈部是人体的“交通要道”,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,也是寒气最容易侵入的地方。准备一条轻薄的围巾,是保护颈部的绝佳选择。无论是上班路上,还是在室内感觉颈部发冷,都可以围上围巾。这样既能阻挡寒风,还能放松颈部肌肉,预防颈椎病。
✿腹部
腹部内有脾胃、肠道等重要器官。一旦腹部受凉,脾胃功能就会紊乱,容易出现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女性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,可以穿高腰裤,或者在腹部加一件保暖背心。晚上睡觉时,即使天气暖和,也不要将腹部暴露在外,要盖好被子。
✿脚部
脚部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相对较少,且脂肪较少,保暖能力差。在春天,应始终穿着袜子,并选择舒适、保暖的鞋子。晚上睡觉前,用热水泡脚,既能温暖双脚,促进血液循环,还能帮助改善睡眠质量,为春捂增添一份保障。
捂到什么时候?怎么判断?
春捂并非一直捂着,而是要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。一般来说,当气温连续几天稳定在15℃以上时,就可以逐渐减少衣物了。
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春捂,也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。如果在相同的环境下,别人都不觉得冷,而你却感到寒冷,那就说明还需要继续保暖。
此外,老人、小孩和体质较弱的人,春捂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;而年轻人和体质较好的人,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稍早地减少衣物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,E-mail:xinmeigg88@163.com
本文链接:http://sjsq.tttmy.cn/news/10014.html